时代的挑战

从拼音输入到语音识别,汉字文化面临重大危机

蒲公英计划

以文化远见布局,存续汉字写火种

新时代新教材

以审美居先为宗,以爱上书法为求

7月19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培训班在宁波慈溪开班。在开班仪式上,陈振濂教授全面分析了汉字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赋予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爱上书法,保卫汉字”已是刻不容缓。受存续中华民族汉字文化之历史使命的感召,“蒲公英计划”应运而生,陈振濂教授从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蒲公英计划”的价值观和宏大目标:(一)时代的挑战:从拼音输入到语音识别,汉字文化面临重大危机;(二)蒲公英计划:以文化远见布局,存续汉字书写火种;(三)新时代新教材:以审美居先为宗,以爱上书法为求。我们将与大家分享陈教授作为一位文化学者的人文情怀与使命追求。    


陈振濂教授

在 “蒲公英计划”慈溪培训班上的讲话

时代的挑战

从拼音输入到语音识别,汉字文化面临重大危机

我们准备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蒲公英计划”定位和它的价值观还有目标指向,再做一次学术上的详细说明。刚才其实中场间歇时很多记者还有很多学员已经非常着急地在问这个问题了。比如说刚才“开幕式”里我说过我们当下的书法培训有三种类型,那你陈教授的这个类型和原来的类型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我就想正好趁这个机会,也是给我们的一百位学员来一场“思想风暴”——在大学里有个说法,叫做一年级入学进来要有一个“始业教育”:你开始了这个专业了,就必须有一个“始业教育”的规定程序。我们正好现在就有这个机会,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蒲公英计划”的“七年之养”的历史,大家可以抽时间再看一下。其实现在微信和通讯非常发达,获取资讯很容易,所以这些以往的资料,我就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我们主要想讲一讲,这一次的在慈溪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蒲公英”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希望做什么?而也希望我们在现场的这一百位同学大家也能够来专注的投入,师生配合一起来努力完成的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新目标。

我们练习的教室里面,每一个同学案头上都有一套我们特意赠送的《书法课》的教材8+8册,当然,它在封面上已经有几个标识:第一,它是“书法进课堂”的教改项目,“教改”的意思就是原有的长期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再给它做修改或者叫改革,给它一个创新的拓展,给它做进一步的品质提升。所以首先它是一个教改项目。第二,它又是国家层面大力倡导组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社会实践项目,就是说,可以依靠它(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项目)来实现国家在社会层面上尤其是文化领域中的治理要求:社会的治理在文化上的目标,那么当然,它是全民的,不仅仅限于我们习惯上的教师培训。当然还有第三,全国、省、市、县书法家协会的人才培训和展览创作培训,这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暂时可以忽略。

但是在我们这次提供的教材里,有特别注重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不要求每一个参与培训的同志都能成为书法实践的大名家大专家;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你应该要爱上书法。我们《书法课》教材的封底,还有隐隐约约印有“爱上书法”几个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前提?于是又可以再有一个追问:为什么“蒲公英计划”能坚持做七年?

其实我们现在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每次开“两会”时候都会有跑文化线上的熟识的记者对我发出非常有默契的感慨:现在写字的手写机会已经非常的少,今后更越来越少。现在都是手指时代,都是打键盘、拼音敲字,触摸屏,所以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不光是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如果还是停留在练字、识字、写字这些方面的话;那么第一个,它本来应该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入社会以前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的文化技能,从古代的科举,再早从古代蒙童开始,只要识字当读书人,他就要掌握这个汉字的识读当然还有书写,不掌握汉字就是文盲——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定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刚刚解放,甚至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当时就有一个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扫盲的对象大部分是农村妇女。而对她们来说,汉字太难学。民国以来,因为救亡图存,汉字一直是处于被打压的地位,无论是鲁迅、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瞿秋白,他们都是在革命的洪流中,一无例外地视汉字为罪魁祸首,他们认为中国的愚昧贫穷落后就是因为这个汉字造成的。因为汉字难学,造成了大批的文盲。所以扫盲运动的时候你得先让大家识字读字用字;汉字的拉丁化,汉字的罗马字化,包括早期的汉字拼音,各种各样的手段都尝试过。其实那个时候,汉字能不能应不应该保存?鲁迅是明确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汉字不废,中国必亡”,也就是汉字必须被废除掉。在那个时代,中国士大夫读书人主要担忧的目标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它首先的当务之急,是这个国家因为要亡国灭种了,所以面临着的是“救亡”,“救亡”是它的主要目的,“革命”是它的主要目的,所以这么多文化大师才会不约而同提出这些非常激进的看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扫盲的时候,农村妇女是如何刻苦地一点一画学习繁体字?她们很辛苦,写不会,写不下来,字形太复杂,记不住,识不出,怎么办?于是才发明和由国家规定了推行拼音。让她不是把听读写一口气全部掌握,而是先读音,先语言交流。至于最重点的文字字形辨识,在私塾的时代(在清末私塾的时代)它与读音是一体的。所以过去对掌握文化的人,叫会“识文断字”。识文断字是个什么概念?识是辨识,分辨;断是判断,它们指向的是汉字的“形”。辨识和判断。所以“识文断字”就是要让我们当时的农村的扫盲运动中的妇女快速地接近汉字,我要会写会读会认识,也会运用,但我需要一个桥梁。繁体字太难了,记不住,怎么办?于是就开始有了拼音的推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后来拼音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改造,一直沿用到今天。

于是我们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认为:写汉字先从拼音开始学起。在座各位如果年龄是三十岁或者四十岁,回忆一下你的小学学习,语文课一定是先从拼音开始的,从拼音开始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的读,我至少能够知道它的音,在口语交流中能够占得先机。这个字哪怕我不认识,我至少会读,语言表达我不会有问题;一个孩子不会写字的时候,只要语言表达顺利,都能通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拼音的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是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的农村妇女通过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汉字,而最后她还是不能直接用拼音完成她所有的文化行为,学完拼音还是要从新一笔一划写汉字。这一笔一划写字的过程;她以后要用学到的汉字看的报纸,读的书,她以后和别人交流过程中哪怕是订一个契约,签一个合同,写一张借据,出一个证明,也都是汉字,所以五六十年代的推广拼音,我们觉得它不但不是一个祸害,而且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因为它让我们农村不识字的妇女和汉字之间有了一个桥梁,我们靠近它更容易了。因为通过拼音,先解决读音问题。但是这个方式竟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其实在去年以前,我们的小学教材还是刚刚开始学语文课时,小学生他要学习的是ABCD的拼音字母,而不是点划撇捺汉字字形的笔画。所以在前几次的全国人大的会议上我反复强调:让今天的孩子,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先入为主的学习的是abcd的英文字母,而不是中国汉字的点划撇捺;我觉得只要两三代以后,中国的汉字意识会完全被抹掉。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这个字怎么学、是从拼音开始还是汉字的笔画开始学的技术问题。现在中央提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都先用拼音字母,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初始意识从哪儿来?所以我当时就有这样的提出。但是这个提出在当时也受到反对,出人意料的是,反对的恰恰是中小学老师。当时我是非常意外,他们说学汉字当然本来就是从拼音开始,这么多年都是从拼音开始,也没耽误什么事儿,为什么你现在非要把它改成从点划撇捺开始?点划撇捺很抽象,我们的小学生孩子把握不住,所以他说必须得是从这个拼音开始。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一直是从拼音开始的教学,因为已经非常熟练了,要换一种方式他反而不熟练。我们今天很多的语文老师,因为习惯于从拼音开始教的,所以即使他的字写得很差,写的很难看也没关系。但是古代任何一个农村私塾的塾师,就是农村的秀才,他的书法一定会很好,因为他从识字写字开始就是点划撇捺,没有拼音,没有abcd。

讨论语文教学的拼音问题,当时我记得我在北京的时候,当时《中国教育报》一个副总编就跟我说,他说这个国家大政方针就是先从汉语拼音开始,先掌握汉字读音,很有必要,为什么陈教授你要提出不能先从拼音开始?当然你讲的理论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仍然认为你有问题。然后我记得我当时就回答他,你忘了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五十年代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所以农村妇女学完了汉语拼音,她一定会回到汉字的书写,她以后任何一个交流的过程比如订一份契约、立一个合同、签一份借据,当然都必须是汉字组成,所以汉语拼音在那个时候非常好,管用。它是帮助我们接近汉字使用汉字的。但是今天我们的孩子,他在开始接触电脑的时候,电脑的键盘上不是笔画而是拼音字母,这对他来说是第一个先被植入的意识,今天的我们就算有笔画,像过去有“五笔字型”,有很多这种汉字处理方式,但他也是在敲击键盘,而不是在书写。所以今天孩子如果学习汉语拼音,他是回不到汉字的。对他来说汉字只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终端结果而已。过程中完全没有方块汉字的概念,都是由拼音打出来的。时代变了,你如果站在五六十年代扫盲妇女的角度来说,你觉得我们这个提出当然可能是错的。但是今天我们是什么时代?互联网时代,键盘时代,我们经历了从毛笔字时代到钢笔字时代,从钢笔字时代到键盘的用拼音敲击音符找到字形的时代;今后则是从打拼音的时代再进入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的时代。

蒲公英计划

以文化远见布局,存续汉字书火种

就像我在雄安的这次“蒲公英”活动,有一位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他就拿着一个手机等在旁边,当时我以为他就是自己在翻手机,于是我就自顾自接受采访,我们雄安的“蒲公英计划”如何如何。等我刚讲完话音刚落,他的手机里,我讲话的所有文字内容全部都出来了。当然我是非常吃惊,我说竟然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大概是你们跑新闻的人每天在关心的这些新技术吧?他说没有,现在这个技术其实已经很普遍了,我给你手机里装一个软件,以后你出去,嘴巴说就行了,而且嘴巴说的不光是语音保存下来,还马上就转换成文字呈现,只要文字上稍做修改,马上就可以发表了。那也就是说,今后不但毛笔书写不需要了、钢笔书写也不需要了、键盘敲击也不需要了,今后是“语音识别系统”,过去是录音下来之后然后再做录音整理,今后“录音整理”这个词可能就会被驱逐,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今后不需要先录音再进行整理;直接就是转换成文字。这样的情况下,汉字书写有没有遇到危机?手都不要动了,就直接嘴巴说就好了?这就是今天,而且这样的时代会来得非常快。

我记得两年之前我做过预测,我说预测五年之后我们的人工智能出现,先进入脸识别系统再转到语音识别系统。结果哪要五年啊?两年里,我们的记者都已经在熟练使用了,像我们的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宝,订机票订火车票还需要跑到火车站去买票吗?买东西甚至买早点直接刷二维码,订酒店找停车场城市道路导航,不过几年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就像当年的解放全中国,当时毛主席在西柏坡说,再过五年时间我们就可以解放全中国,结果三大战役一打,他说我们提前了,我们的当时估计太保守了,实际上应该提前,现在实际上再过一年我们就能够把全中国都彻底解放。这个也就是今天社会发展的节奏,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我们今天在学习书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还用一个古老的文化技能训练、依社会实用的需要来练字,即使在理论上正确,但实际上有多少人肯去投入?因为今后比现在要更简便得多。在今天大数据的时代,比如坐高铁,我原来很不习惯,觉得一定要拿着车票,比如说前几天这里的接待方他给我买了一张车票,他告诉我从北京高铁到这里的宁波,我本能地感觉得没有这个车票不行啊,上了车以后被检票找麻烦怎么办?但现在根本不需要,身份证一扫描,人脸一核对,就可以上车。这样的方式,大概在今年之内,连乘飞机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了。现在人脸识别系统发展太快了,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识字认字写字,学文化,以此再来学书法,已经完全没有实用层面上的需要了。但正是它带来了一个危机:因为没有实用性的需要,大家对汉字的学习就会不认真;因为几代人都不认真,汉字文化就会在很快进入一个衰退甚至消亡的阶段。如何来维护和保持汉字文化承传的命脉?这是我们这一代高科技时代下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

于是就有了书法家协会,致力于对书法家的培养、选拔、培训,但是它是构成了一个“行”,一个专业圈。倘若我不喜欢书法,我就不用来;而对于现在的中小学,虽然大家都在呼吁“书法进课堂”,但是自古以来,所有民众的书写汉字的能力的培养,一定不是书法家做的,而是语文老师做的。所以今天一个小学校里要单独配一个书法老师教你怎么写好字,尽管国家有号召,但是到了区县乡镇层面,基本上做不到。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老师怎么办?那就只能由语文老师或者爱好书法的英语老师数学老师来兼任,还有的采用请外面的书法家来教学。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对我们今天都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已经有书法家协会这支队伍,因为他是专业这行的;我们又有了中小学写字书法课教师队伍,他是要有一个文明承传、知识启蒙、在学校里培养每个中小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两个类型都已有明确的轮廓之外,我们社会上广大的老百姓,甚至是中小学老师在培养孩子慢慢等他们成长起来,走上社会担任工作,他们对写字的概念也许仍然可能是非常淡薄的。不是我们要抛弃这个传统,而是今天的社会对它的应用需要正在逐渐的退化,面对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我们怎么办?过去打电脑还要学“五笔字型”,非常费劲,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了。现在汉字的书写已经越来越走向高科技化,甚至不需要动手写了。按照现在这样的文化发展推进、高科技推进的速度和迅猛的趋势,我们如此对汉字不再进行一种特殊层面的呼吁,它会很快被淡化,被遗忘;几代人以后,后辈子孙他们对于汉字的概念,可能只是一个拼音字母的结果,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且就在今天,汉字生成过程全部都是拼音,转换成汉字这一结果的功臣则都是机器,完全不需要自己动手去写;汉字最后只变成了一种图形符号,它跟我们原来汉字书写的基本要素已经没有关系了,想到这样的结果,真让我们不寒而栗!

以这样的立场来看,今天我们进行的,是一场“汉字保卫战”。正如当时中宣部领导所说的那样:“蒲公英计划是有文化远见的”。

因为现在的确有人不写字了。但练毛笔字学书法艺术却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为写书法是偏向作为书法家的专门训练的,但是这批书法家人数在今天这个社会占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情况下,汉字仍然在慢慢的衰退,在不断的变性,不断的水土流失。基于此,“蒲公英计划”就是在这样的立场上,承担起文化责任来——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如今这个键盘时代,以拼音为主而没有点划撇捺的情况下,如何来妥善保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结晶的汉字之美?那最好的路径就是通过书法学习。但是这里所说的书法,不是让大家都成为书法家;而是要让大家通过书法的审美学习,来爱上书法,让人们觉得汉字这个东西,如此好玩有趣,魅力无穷,我就是喜欢他。这就构成了专业书法家、中小学教师学生两个类型以外的第三种类型。

我曾经受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邀请讲书法,当时我就说过,如果有一个小孩在有很多电脑游戏引诱他时、在学校课外作业语数英多门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情况下,他还会来主动练字吗?我觉得如果他面对的是只有黑白没有其他色彩的汉字书法笔画和抽象字形,他是基本不会被吸引过来的。所以从文化技能掌握的层面上硬压着孩子学习书法,他有可能也会字写得很好,但是从内心来说,他可能对书法是拒绝甚至痛恨的。所以,在我们的“蒲公英计划”里面,我们对于中小学老师的定位,第一必须是书法教师而不是书法家,书法家注重的是个人才能的成长;但我们要的是专业的书法教师:他可能写得一般,但是他的言传身教,要能够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程书写临习且兴趣盎然。中宣部相关领导曾表示: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所以“蒲公英计划”的目标设置是对的。它不要求每个人成为书法家,但要的是全体老百姓都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中间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热爱汉字,然后自己还能适当的书写汉字而有一定水平。他的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他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他个人的艺术造就高低要重要的多,“蒲公英”恰恰是找对了这样的位置。

我相信今天在座五十个县市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中,肯定会有书法家,但是大部分都是宣传部的领导、文明办主任、文化馆长文联主席等,他本身在书法方面,也许是没有什么积累的;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没有想做书法家的念头。但是,“蒲公英计划”恰恰就是针对零起点的老百姓、机关干部、教师、工人、农民等,包括文化界领导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除了打麻将、跳广场舞、跑步健身以外,还可以找到更重要的东西来吸引他:通过努力,有希望成为书法的“懂行者”。他在解释书法经典的时候,能够感受丰富地说得出一二三;同时也能动手书写,水平也还过得去。这就形成了全民性的、遍布社会各阶层的[书法与汉字书写文化]的拥戴者、实践者。

在座的各位回到本县,应该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推广者,我们希望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书法承传者作为老师,第一个要看得懂古代的经典,第二能充分吸收经典,第三就是把“看得懂”的快乐,传递给你们的学生或老百姓。此外就像大学的老师必须要发表论文,如果当老师,一定要会"讲得透”。对于一个老师而言,“看得懂”是第一位的,“讲得透”是第二位的,“写得好”才是第三位的。我们站在评判书法教师的立场来说,“蒲公英计划”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宗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对讲究“兼济天下”,而不是独善其身。

新时代新教材

以审美居先为宗,以爱上书法为求

回到我们今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我们新时代文明实践面对的是谁?中小学生?将来的书法家?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是民众,每一个乡镇社区的男女老少都是我们的志愿服务对象。在这里,写的好不好不是我们唯一的指标;只有能够体会书法,看得懂经典,传播经典,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是“兼济天下”、“普度众生”。就像我们今天这个《书法课》教材,它不仅仅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材里有非常清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法,它的背后是教学理念。我们在座的可能很多不是教师职业,但是你一定可以是一个书法的传播者。你在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在一个社区活动里,你就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书法传播者,这个教材,就是告诉你如何传播。

我们对这个教材所做的第一个创新推进,就是它必须是真正审美意义上的艺术的“书法课”。早些年,在座各位在读小学的时候,你回忆一下,你当时有没有书法课?大部分是没有的。在那个时候的中小学,都是写字课或者叫习字课,而不叫书法课。写字课是属于语文的范围。从教育部2011年下达的文件,2012年又追加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就是在中小学要开设“书法课”。我的理解,如果还是以前的方法和思维,就沿袭旧名叫“写字课”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费劲再去换名字?从“写字课”变成“书法课”?其实就是要提高它的艺术含量,让审美和汉字美育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今天各位看过我们教材以后,就会有一个感觉:现在教育部在推荐的一些书法课教材里面,许多都还是“写字课”的翻版,还是如何写汉字的概念,所以今天虽然名为“书法课”的课本内容,和以前“写字课”的课本相比较的话,其实是差不多的。这种立足于写字课的“书法课”,其实还是新瓶装旧酒,看看名字叫“书法课”,但是实际上还是“写字课”的内容。所以我们当时“蒲公英计划”在启动时就说明,看我们现在书法启蒙阶段的教材,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我们的编写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上世纪初的水平,完全没有一种“写字课”现在已经变成“书法课”的新视角。写字课是和语文数学相并列的,它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而“书法课”、它是和音乐绘画舞蹈课并列,它是艺术课程的概念。从我们现有的各种书法课教材中,这一点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一次“蒲公英计划”编出的这套教材,当然前提还是立足于汉字,但是它的解读方式变了。我们可以将今天我们的“书法课”八册的目录,跟原来写字课的目录相比较,一比就知道,什么才是艺术审美的眼光、而什么是汉字语文的眼光。

当代书法高等教育,就是80年代从我们手里构造、创立起来的。从陆维钊、沙孟海先生他们有这方面的构想和初步方案,但是从我们这一代,因为国泰民安,社会不动荡,才有机会把他们当年的构想变成实践,把它变成可使用的教材。以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这个搞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要转过身来做小学水平的初级启蒙书法教材?当然从动机上来说:我以为我有使命感,既然这个专业是我选择的,它里面的角角落落我只要有条件都要涉及到,遇有不合适的都要有改进。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一旦用博导的教授的学术眼光和高等教育立场回过头来看启蒙教材,你马上就会发现,它的确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于是,投入精力和时间对之进行改造。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担当——这套《书法课》教材对我们而言,着实是费劲费了不少。在这之前的一个月,我们刚刚用三年时间完成一个在书法专业里可谓最高端的,叫《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学术著作,作为一部新出版的书,在北京中国文联大厦召开了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然后一个月以后,这部《书法课》教材也慢慢就落地做成型了。当然实际上它作为“蒲公英大科研”差不多也做了有一两年。当时很多书法界的同行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是最顶级的,它要解释当代书法整体是如何来评价,这是人人都犯难的难事情,是一个高端的学术难题。现在一转身,你却来做书法小学启蒙教材?文明实践的教材?这真是一团迷雾,让我们大家惊呼看不懂。我说这就是我们作为书法专业人士的责任担当一一一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囊括所有内容,我们要有能力去都能够尝试都能够研究都能够追踪它的时代意义,都能够修正它可能的不足,都能够使它尽可能完整。这是一代人的梦想。

这一次书法课的教材首次使用,为什么特意要把它放在慈溪?其实在十天以前,我们已经把这个教材推荐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蒲公英”雄安学区,但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路,所以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蒲公英”以前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还没有完全根据这个新编教材的节奏。而在慈溪这次,因为不仅仅是中小学的教师培训,而是社会文明实践的培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培训我们“蒲公英”做过很多次,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而书法家协会的行业培训更不用说,像我在书法家协会待了四十年,各级书协的无数培训无数课都上过,也都没有新鲜感,恰恰是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它是从去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治国理念了。但社会文明实践培训这一方面,我们还没有现场积累的经验,还是要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我们肯定不能简单地拿培训中小学老师的方式来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部长文化馆长文联主席们。“审美居先”而不是“文化技能居先”,对我们来说,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立足点的转换,不主要讲技能,我要讲的、追究的就是你的技能背后的你的审美眼光、为你的思维服务、为你能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服务。以这样的视角方式立场,使我们今天的培训带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型出发点。书法家协会培训做了几十年,中小学教师培训至少“蒲公英”就做了七年,已经驾轻就熟了,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社会培训,提高全民素质的培训,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么希望这个三天的学习,希望能够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也就是刚刚我们所说的第三种类型,做出一个样板来。对我们来说,它当然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这样一种培训方式、学习书法的新方式,能够通过今天的启动,走向一片新世界。它的含义就是,在今天在座的参与的学员,你们就是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蒲公英计划”的第一期。因为有了这样的一套新教材,这样一个新的理念,而且这个已经成型的东西,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认真研究,那今后各位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第一代传播者。这样的传播者对我们来说,就是多多益善。

“蒲公英计划”最早的那个名家工作室的同学,经过两三年的成长,现在都已经在全国各地成为担纲蒲公英教学的主要导师。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承传衔接,薪火相传。我们也特别希望我们这一百多位学员,通过今天这第一期的培训,我指的不仅仅是蒲公英计划有七年历史,但至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培训,以这个标题以这个定位来做的培训,我们今天是第一次。希望今后,经过若干年的成长和培育,经过“七年之养”,再经过若干年的培育,今后全国各地“蒲公英”在各大区域和城市都会遍地开花;到那个时候,我们缺的不是书法写得好的人,因为那样的书法家有很多;我们缺的也不是中小学书法师生;我们缺的恰恰是在全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这样一个平台中发挥优秀作用的好老师。

我希望这样的好老师在今天在座的同学中间能够不断的被催生被选拔,被赋予更大的担当和历史重任。“文化自信”的培养就应该是从每个老百姓因为喜欢和兴趣而全身心投入开始,“蒲公英计划”就是想达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目标。我们在做高端的《书法学》的学科建设,《书法评价体系》的建设;但同时我们又会转过身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做“蒲公英计划”,其实理由就在这里。你只要愿意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能够对它提出自己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高要求,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细节对我们“蒲公英计划”来说,都是必须的、都是要认认真真去落实、都是需要人才养成并渗入到每一个社区村镇环节中去,推广传播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推广传播最核心的汉字文化。

没有汉字文化,没有中国几千年的国学汉学文史之学,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就四分五裂了。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个汉字,我们才有了这个横贯五千年大一统的国家而且会越来越强大。从这样的一个宏观层面上来看“蒲公英计划”,它必然需要大量的骨干教师和执行者传播者。但学校教师和书法家协会,即使要能够自我转型,还是不容易转过来。因它没有我们这一套深思熟虑的崭新又十分清晰的教学理念,也许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在教书法;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很难有宏观的考虑。恰恰是全民老百姓的书法审美提升的工作目标,需要像“蒲公英计划”、像今天的《书法课》这样的新方式,来推动、保障我们大家的努力付出;为今天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为今天国家的文明强盛,能够有机会做出我们共同的贡献。

谢谢各位!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版权声明—

美术名家课堂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美术名家课堂”版权信息。敬谢!


《书法课》火热预定中

点击图片即可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