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先生谈任伯年

1961年12月6日

清·任颐 《竹林赏砚》

任伯年是清末相当有成就的作家,其作品极多。他创作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是在上海。

伯年,山阴(绍兴)人,旧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也有说是萧山人,萧山也属绍兴。稍前:萧山出了任熊(渭长)、任薰(阜长)两画家。因之人家合伯年称“绍兴三任”,又有任淇(竹君)早于伯年,合称“绍兴四任”。

其实,任伯年与任熊一家没有什么关系,伯年父亲也是民间画家。伯年从少跟着学,有天资,后去上海,冒名渭长卖画。得识渭长,去苏州跟着阜长学画。可见伯年与任熊不熟悉。

又根据材料,伯年是萧山人,却是生在绍兴,因此与渭长是约一宗系。伯年有题画称渭长为叔叔的。伯年早年的画也有题为萧山的。

山阴名气较大(“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萧山属绍兴,因之题为山阴。

清·任颐 《竹石灵猫图》

伯年,原名润,字小牛。父鹤声。家贫,伯年十五六岁时父故世。廿岁左右曾去宁波镇海。据伯年儿子题画,伯年曾参加过太平军。伯年27岁,太平军失败。28岁到杭州,29岁到过苏州,去上海约是29岁以后的事。地毯上卖画是到上海以后的事。到苏州学画后,出了名,人家多请他画画。然伯年极懒。

伯年生于道光20年,光绪22年过世,寿57。因此真正说来,他画画仅27年的时间,有这样高的成就,这样多的作品是不简单的。

为什么到上海后,画画得多了呢?可能与他的多卖些钱,买些田、房屋的思想有关。据说他积钱到四、五万,人称为“任百万”。他托姐夫买田产,而钱却给姐夫赌输了,造伪契骗伯年,后来终被折破。人家说伯年就是被气死的。

伯年作品成熟在光绪年间,作品多。熟是原因之一。单靠功力,27年的用功或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虽少年时学过画),这与他的天分有关。

伯年人物的派系全继承渭长、阜长的,即说间接的继承老莲,尤近渭长、阜长。老莲的画古拙,高古。伯年对高古没有继承多少。当时正是维新的时代,“中国不及西洋”的风气在上海尤甚,因此伯年接受了西洋的影响。又为了群众的喜欢,因此人物不如老莲的头大,身矮小,比例比较正确。伯年长于写生,因之肖像画得特别好。

清·任颐 《爱莲图》

据说,伯年在画前考虑很多,一落笔,则非常快,一气呵成。因之气势,节奏很好。

接受谓、阜长多些,接受老莲少些,自己又有所发展,离老莲更远,因之成就也大一些。在上海,前海派画坛的领袖即是伯年(胡公寿资格高,名气大,然能力不及伯年),许多画家受其影响。倪墨耕学伯年,王一亭、吴昌硕也曾学伯年。伯年过后,昌硕起为后海派的领袖,许多画家如师曾、一亭、白石、以及我、茀之、乐三均受其影响。

花鸟受张子祥、朱梦庐影响多些,(受新罗影响少些)。张朱二人同在上海,都是兼工带写的。赵撝叔的影响亦有一些。有人叫他多注意些八大,因之伯年后期也学八大。八大的东西水墨淋漓,大气磅礴,伯年可以学的很像,然为了卖画,他不多画。  工细双钩重轻彩的花鸟在张、朱之上(兼写的比张、朱灵、巧),来之于阜长,阜长来之于老莲,其功力在阜长之上,但不多画,恐怕是要花时间。工笔重彩钩勒人物,伯年功力极深,群仙祝寿为其代表作,路是从老莲下来的,变古拙为轻松,格调也还高。

兼写花鸟,比较薄些,格调低些(这其中多是应酬之作),雅俗共赏。然工笔人物,花鸟,及学八大的画都不是这样。

山水画的少些,功力不及人物,花鸟。

最好是人物。

 

吴茀之先生谈任伯年

 

对任伯年的画,有几种意见。

一、人物第一,次花鸟,次山水。薄一些,带有习气。

二、厚有厚的好处,薄也有好处,不能决定画的好坏。(中焘注:我的理解,不要执着某一点。如说用笔如铁画沙,如银钩,说画分工笔重彩,水墨淡彩等。吴先生所说,或指所用材料,或指画面效果不能拘一。如潘先生的画荷。(见图)。又如黄宾虹的墨渣,厚而亮,犹如西画的高光;水破墨,薄而厚。所以,“厚薄相比,厚好。虽薄,感觉也要厚。”)

三、他的画所以好,是因为人、山、花,都会画。既接受传统,又结合写生。

潘天寿 《新放图》 60×53.3cm  潘天寿纪念馆存

潘天寿 《朝霞图》82×79.5cm 潘天寿纪念馆存

伯年天才高,功力又深,样样都能,用色亦文静,构图也很巧。双钩功夫受宋人的影响。

但他的画看上去总觉得“一目了然”,不够耐人寻味,“露”一些,含蓄得少,这大约与他的生活有关,书法上不是太有功夫,文化亦无多高修养,而是“投人所好”,因而要“雅俗共赏”。

生活知识很丰富,表现力强,想象力丰富,而书本知识差些。

他对自己是清楚的。看了昌硕的画,他说以后一定超过他。昌硕、一亭的笔墨比伯年高一着。但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厚、薄相比,厚好。虽薄,感觉也要厚。时习之气,也应避免。要“投人所好”,但要提高人的眼光。

生、熟,而后再生。伯年的画,再能补熟后生就好了,巧,巧中带拙就好了。

熟能生巧,巧则变,变则通,通则化。伯年画还在规则之中,仍未达到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