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于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展出,每天都是大量的参观者人潮涌动,可是大大火了一把。2017年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开播,开播第一期,随着《千里江山图》在演员李晨演绎的“前世传奇”中徐徐展开,于昨晚首播的《国家宝藏》中,第一件珍宝隆重亮相了。
王希孟为北宋宫廷画家。十八岁时在徽宗画院为生徒,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得徽宗亲授,其后不到半年就以《千里江山图》进献。画史文献没有王希孟的任何记载,《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清宋荦推测他画完这件作品后“未几死,年二十余”(《论画绝句》)。该图长达11.9米,以一幅完整的绢幅表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山水间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并描绘有众多人物活动,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
该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用笔精细,注重在青、绿颜色中寻求变化,古意与创造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北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将该图赐权臣蔡京,后隔水有蔡京题,尾纸有昭文馆大学士溥光于元大德七年(1303)题。该图曾入南宋内府,清梁清标曾收藏该图,后入清内府,卷首有乾隆帝御题诗。《石渠宝笈》(初编)著其贮御书房。
古代艺术史研究学者傅熹年先生在其论文《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一文中写到:“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夭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笔墨工致,傅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傅熹年认为,《千里江山图卷》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但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上看的,且当时的王希孟只有18岁,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而此画应定性为“创作”而非“写生”,但即便如此,仍可以藉此看到宋代建筑的风貌、布局。
傅熹年谈到:“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
王希孟〔北宋〕(1096——?),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王希孟的生平是一个谜,因为在画史上没有记录他的任何资料,就连他的姓,也是清代康熙年间朝廷重臣、鉴定家宋牧仲,即宋荦(1634年-1714年)在一首诗里提出来的:“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至于他是怎么知道希孟姓王,也已经无从知晓。
根据清代善本《北宋名画臻录》以及其他一些旁证,王希孟是北宋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阳县)人,王希孟少年时就生有异相,他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仙鹤东来,所以众人都认为他就来会有大富贵。他聪明博学,善诗文懂音律会作画,尤其擅长剑术。十岁的时候就就已经有了名气,被宋徽宗召入宫中待驾。宋徽宗看到他,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诗仙李白,一样的多才多艺,擅长剑术,估计宋徽宗也想培养一个大宋朝的诗仙,可惜他自己擅长绘画,诗词实在不算顶尖,所以培养歪了,让他进入皇家绘画学校学习,于是中国多了一个绘画大师,少了一个宋代诗人。
在王希孟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绘画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于是用了半年时间画出了《千里江山图》,宋徽宗大为惊喜赞叹,将这幅画赐给了宰相蔡京。幸亏有了蔡京的题跋,我们今天才能知道一点关于王希孟的资料。蔡跋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根据蔡京的题跋,隐含着一个令人困惑的信息,做出这么一副惊世之作,王希孟居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按照北宋严格的神童制度以及徽宗个人的行事习惯,会当即赐予王希孟翰林图画院的职位,但是徽宗没有这样做,否则在蔡京的题跋上一定会有相关记录。为什么宋徽宗不愿意给王希孟官位,成了一段历史的谜团。十八岁的王希孟估计仅仅获得了一些口头嘉奖和物质奖励,就回到了画院,可是年轻人的心中总有着激情与理想,看到当时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希孟多次提出谏言,但是谏言如同石沉大海,没有结果,于是他愤而作画,画出了另一副伟大作品《千里饿殍图》,宋徽宗看到这幅画,大怒,于是下旨赐死王希孟,于是就有了《国家宝藏》里张国立老师讲的那段故事,王希孟要求再看一次《千里江山图》,当夜便不知所踪。不过根据宋朝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祖训,这段记载也是疑点重重,对待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宋徽宗能下这样的旨意吗?
该画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因此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傅熹年在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一文中所绘的《千里江山图》中桥的图例,大家不妨在画中找一找。
有石渠宝笈的前车之鉴,单院长称,此次已做好排队预案,“方便面都买好了”。除了展厅的布置非常用心以外,就连燕翅楼下面的墙也都正在做装饰,届时大家一进午门就会沉浸在一片“千里江山图”氛围很浓厚的青蓝色山水中。
文章来源: 搜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