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以审美与兴趣为先

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科研”首期培训圆满结束

蒲公英计划·大科研毕业照

      7月9-13日,为期五天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科研”活动在浙报集团浙江美术传媒拍卖的“蒲公英讲习所”顺利举行。二十位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学员在这里接受了一场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礼。中小学生代表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连续五天,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陈振濂先生每天和大家一起教研,听学员汇报研究思路,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再到六位专家评委的逐一点评,这样的教学规模前所未有。对二十位研究学员及中小学生代表来说,简直是一场疯狂的头脑风暴。

陈振濂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蒲公英计划·大科研”从筹备初期就备受社会的关注。蒲公英计划的发起人陈振濂先生30多年来一直以教授学者的身份身体力行,以文人报国的情怀坚持书法教育推广。蒲公英计划从“大培训”转向“大科研”,渗透着陈振濂教授多年的学术积累与先进理念,更是掀起了一股从“写字”到“书法”的,具有颠覆性的教育新思潮。

从写字到书法,颠覆性的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日异月新,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靠语音就能写文章的时代,假如写字没有了实用功能,我们的书法课程该如何生存?面对新形势,教师不能用“旧瓶装新酒”了,书法要生存,必须切合新形势,以改革的姿态做这件事。

      蒲公英计划·大科研”从第一天的动员报告会,你们来这里做的是具有“颠覆”传统书法教学的科研活动,既然来了,就要抛弃原有的思维方式,从零开始,以一个改革的姿态,重新看待中小学的书法入门教育。在这里的第一要求,就是学会接受新事物,比如一个茶杯里的水全部倒满了,新茶就进不去了,而我给你们的内容就好比这新茶,所以,你必须先把茶杯倒空。

      书法启蒙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我们今天教孩子写字,都是用成年人的思维中被认可的,用已经形成的汉字,去约束孩子去学习。 “书法进课堂”被大力推广,有些地方的高考书法可以加分,这本应是书法传承的好事,却因为应试教育的方法反而加重孩子的负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科研就是为了创造出一套“不是大人教小孩应该怎么做”,而是 “怎么样引起孩子的兴趣,应该怎么做”的教学方法。通过核心内容的学术研讨项目,得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学术成果,也许就能从源头上解决目前书法教育存在的很多缺陷,改变几万甚至几十万书法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书法老师高亚非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浙江省慈溪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马天天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一天五个教案,疯狂的头脑风暴

      蒲公英计划·大科研”开课的首日下午,陈振濂教授就对学员进行了书法教育中课目程序编排的意识培养,并提出每个汉字笔画或字范,进行编程的展开及提醒大家注意其前后逻辑关系,再提出“写字式“与“书法式”两种不同的观察和届时说明方式。课堂上,陈振濂教授提出书法从线条出发,而不是从字形入手,进而关注线条组合(字)孤立的线与交叉的线,注重观察、迁想、体验、试错的书法艺术教学法,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行性。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陈振濂教授让学生代表黄锦宜同学看了名帖《礼器碑》、《曹全碑》、《始平公造像》中的系列“横”,让她当场写了“横”,然后又让她对比名帖中的横,看看像哪家体,当她说是“像颜体”时,陈老师给了她充分的肯定,黄同学立时乐开了花。这便是现场一场典型的教学演示:通过古代经典的对接,抛弃对书法笔画对错的纠结,先给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审美,循序渐进,开展书法教学。科研的其中一个项目四学员围绕课程程序样本进行深入展开与自我解读,并完成5个以上的教案。听完课的学员们异常兴奋,他们相互讨论,提出了各种“脑洞大开”的新颖教学方式,制作成课件,然后自我检查、相互检查督促,力求每个教案拥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并在质量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陈振濂与学生代表黄锦宜(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合影

首期成果显著,科研仍在继续

      科研第四日的主题即为听学员“说课”。听课的评委除陈振濂教授之外,还有美术传媒书法蒲公英教育联盟理事会成员金晓明老师、许钢明老师、方爱龙老师、金良吉老师、周峰老师。课堂上,学员按照学号上台展示ppt,并进行现场说“课”。中小学生代表也积极参与,对现场老师的说“课”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学研究有了最直接的反馈。经过一整日的说课,点评,学员对原先的课件进行再分析、加工并进一步完善。

      陈振濂教授对于学员表现非常肯定,他说:“大家的课件都非常好,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实际上是学员的思维是有含金量的,但是没有人去激发他们。经过这两天的课程排列,学员的聪明才智都用了出来。”

      陈教授还表示,此次只是科研的一个初步的立项,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