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的文化逻辑
欧阳逸川
书法是什么?不同的阐释会得出不同的方法论。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汉字是书法的主体,也是书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这样看,书法的涵义就广泛而深刻起来。从语言、文字,到文学、艺术审美,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文化与政治生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书法场域。所以书法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泛化,书法之美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之美,其“意味”就是历史文化的意蕴和涵量。脱离了文化的表征,书法及成了纯粹的抽象形式,其“意味”也就自觉消解。从图象学的观点看,“书法”的形式逻辑蕴含在其文化逻辑之中,否则,“图像”就剩下苍白的面孔。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没有所谓“书法家”,只有文人学士,他们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精英。与其说是“书法家”成就了他们,不如说他们背负着文化发展的使命和重量。
当我们用历史的“进行时”考量书法,就不会局限于“书法家”“技法”“审美”等几个关键词,而是自觉以更广阔的视野,将书法置于历史文化情境中。这样的书法文本就有了别样的意义。以往的书法史论著作,大多立足“书法家”“书法作品”的视角进行“专业”解读。这样未尝不可,但或将导致忽视书法的本体意义,也就是其所处的文化框架和艺术精神。其实,书法的本体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当思维的逻辑脱离了这个文化本体,书法就变得形而下了。事实上,书法的发展从甲骨文开始,到近现代,其发展的脉络就是后人对文化的阐释和反思。从“甲骨文”直到两汉,“书法”没有形成艺术美学的自觉,文字仅仅以实用目的。发展到后来,“人”的价值又超越了“书法”的价值。这是书法发展的自觉逻辑,总是社会与政治、道德文化的缩影,也是文化意义对“书法”本体的规制和约束。
《书法的故事》讲的也是书法,作者用近乎文化自传的方式阐释书法的传统逻辑,是对历史的书法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作者站在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的立场,对中国书法史的文化逻辑做了新的诠释。虽然是“故事”,但迥异于文学意义的“故事”,而是有着学术的严谨和规范。作者从汉字的起源开始,将“书法的故事”一直持续到当代书法状态,横向又延展到诗文、茶道、酒、现代艺术,从个体的努力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做了通俗而又深刻的学术解读。
一直以来,书法背后的文化基因被人们所忽略,而《书法的故事》注重的恰恰是书法背后的深刻的人文情感和文化记忆。本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资料翔实丰富,既可以作为提高书法艺术修养的基础读物,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者任平先生为当代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秦汉隶书研究、书法文献学、艺术文献学、书法史论、书法教学等方面成果显著。
(2019年3月19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免费课程学习
美术名家课堂
服务项目:美术视频教学、名家约课、名家直播、美术热点等
官方网站:www.msmjkt.com
联系方式:0571-85310917
商务合作:0571-85310901
联系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文化产业大楼2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