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取得积极成效。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不同群体对于书法之美的判断有着较大差别,一些以书法创新为噱头的恶俗搞怪行为甚至在网络世界引起大量围观。书法美育的普及已然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如何认识书法之美,当下书法教育有哪些突出问题,书法美育的普及有哪些可行路径……美术文化周刊记者周洋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围绕相关话题展开分析,以期引起更广泛、深入的探讨。
书法审美要有标准
对于书法的审美普及问题,不能脱离对当下书法生态的判断。能否谈一谈您对现状的基本判断,倡导书法美育的缘由是什么?
陈振濂:讨论目前的书法发展形态,形势大好,问题不少。在大多数书法家和书法评审活动中,“写得好”一一一比拼技术的“炫技”的观念,还是最普遍的。这当然也会带来“审美”乏力而只关注技术的问题。但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书法已有的主流价值观,它是明显进步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全面改造了此前只顾写毛笔字、技术粗糙又不重视形式感的当时现状。它已经成功地影响和控制了几代人的思维,当然也使一代代精英脱颖而出。这种源于时代需要的塑造,肯定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正是因为有了它,书法作为艺术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尊严。所以,对于个别苛责四十年来书法展览都是漆黑一片、参展书法家都是功名利禄之徒的所谓“批评”论调,我一般不加置评。倘若遇到认知能力有偏差,那就耐心等待慢慢改吧。
但当下的书法状态,有一个现象却是必须正视的。
国展以上的艺术家和高校专业师生,以艺术美看书法,却缺乏文史支撑,这是事实。
但社会大众于书法优劣仅仅从“写字好不好”“端不端正”出发,对“美”的核心原则和多样性,却基本没有判断力;甚至走江湖的充斥于世,良莠不分,泥沙俱下,这也是事实。
而小学虽有“书法进课堂”,论本意很好,但却还是以“写字”为唯一,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并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我以为,高端的问题不大,认真纠偏即可。中层的社会审美教育缺失、和初级的中小学生层面,却问题很大。
倡导“书法美育”,正是希望改进、解决中层和初级的汉字书法作为基础的根本问题,它是建立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普及书法要审美居先
审美需要达成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或者至少是某种共通。对于当下书法审美问题,一个主流的被普遍认可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有可能确立吗?面对所谓专业书写与大众书写的分野,所谓丑书等各种问题,这种审美标准如何确立?
陈振濂:主流的被普遍认可的审美标准,当然有。它来自于五千年浩瀚的古代金石简帛纸素,秦篆汉隶、北碑南帖。有了它,就有了任何审美标准确立的可能性。但它肯定不是自娱自乐的任性的“自由体”,更不是哗众取宠扭揑作态的“江湖体”。作为倡导“美育”的最重要基础:1书法“美感”的获取,2“审美”活动的展开,3书法美的不断再创造,这三者都必须紧紧依靠古今书法经典,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经典。
要建立自己的书法审美,首先要做的功课,是熟悉古代传世经典。在过去,我们是通过最起步的书写实践即“写字”来获得30%的技能部分;而对其后的艺术审美的70%却束手无策。但在今天互联网键盘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这30%会被高科技轻松取代。而70%的内容,却没有人关心。这就是今天人人都会写字、但大多数人却是书法“美盲”的症结所在。
较其他艺术审美普及而言,书法美育与它们有哪些独特之处?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振濂: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相比,书法属于“视觉图像”之美。与美术如绘画相比,书法属于“抽象图式”之美。它非常重视对称、均匀、平衡、对比、协调、空白、节奏、位置、动势等等形式要素的作用。而这些形式要素,未经过训练很难把握。我们的书法“美育”,正是希望通过书法学习与欣赏,真正理解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视觉形式美规律。同时,还能了解古代书法承传的生存方式、表现形态、材料美的种种古代文明史内容。当然更有通过书写而展现出来的文辞语义之美。换言之:1图式视象之美、2呈现形态之美、3文史语义之美,是我们书法“美育”的三大目标。
书法美育无疑需要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据您观察,经过政策推动,中小学书法教学这几年发展情况如何?还有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陈振濂: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是国家一项极有远见的大决策。从2012年开始,这一推动的第一个功劳,就是统一了全社会的共识。写好字、学好书法,成为民众基本认同的出发点。整体的发展态势虽然还不均衡,但万事开头难,先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它也是一个新挑战。比如,究竟是写字课(语文课的识读写)?还是书法课(艺术美育的并驾于美术音乐舞蹈课),目前还不是很清晰。其次,教材编写使用方面,很多也还是写字思维,教孩子怎么写对写正确笔画;而忽略讲解、感受、体验汉字书法史中极丰富的艺术之美。师生在课堂上,还是过多地纠结于写对写错(其实这个任务在语文课里已经可以解决了),而不是书法艺术有多少种美的类型?
我们在今年初编成了一套以“审美居先”为宗旨的初级书法教材《书法课》,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现在正在同步制作对应的视频课。它在保存“写字”技能的同时,大幅强化书法“审美”的教学内容。树立起“书法课”首先应该是“美育”课的新时代新理念。
书法“美育”的提倡,就是试图“亡羊䃼牢”,在学写字的基础上;对审美方面的训练,作更大幅度的加强。使一个小学生不仅要学会刚性地遵循它(对与错),还要柔性地喜欢它和爱上它(美与丑)。
您多年关注书法美育问题,有多部研究著作。疫情宅家期间又专门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表示“书法美育”思考架构已经初步构成;能否扼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架构?
陈振濂:大致分为“美育八论”和“美育”三著两部分。
“美育八论”部分撰写了书法美育专题论文共8篇15万言。涉及“书法美育”概念的提出、书法美育的学科分界、书法的“艺术基础”、书法的“美育认知”、民国以来出版物中“写字”与“书法”的差异和百年来的判断应对、书法美育中的“技法新思维”、书法美育视野下的技巧观与书体观、《书法课》教材“审美居先”的实际展开。
“美育”三著。编为书法美育书系三种。知识篇是指《书法美育》,重在建立书法美育实施时的学科知识谱系。特点在于删繁就简,撷其精要。图像篇是指《书法美的布道者》,书中取100件古代经典,作书法名作的审美提示。以文释图,以图释图。学理篇的《书法美育的思想启蒙》,多角度论证提倡书法美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望整个关于书法美育的思考,可以建立起完整的、且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