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关小学的孩子在书法课上练字

近日,一封来自西藏那曲的感谢信,穿越3700多公里,抵达了杭州市“蒲公英计划”公益书法团队理事会。信的署名是那曲市如比县第三小学书法老师欧阳晓敏。

这个24岁的年轻人在信中写道——

“‘蒲公英计划’在西藏那曲的书法培训课使我受益匪浅。我至今记得,胡俊峰博士克服高原反应,细致讲解书法作品,还为我们普及印章的用途,授课期间,蓝色氧气袋就放在讲台上。非常感谢你们,为雪域高原带来全新的书法教学理念……”


何为“蒲公英计划”?为何一堂书法课,会让这位年轻老师“念念不忘”?答案的起点,要回到2012年7月——当时,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个人出资,发起了这个面向全国基层一线书法教师的公益培训项目。近9年来,100余位大学教师、在读硕博士生、书法家协会骨干等志愿者,成为“蒲公英计划”的播撒者,培训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逾万名基层老师。“蒲公英计划”也从一个民间的公益项目上升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国家项目。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公益项目?“蒲公英”花开近9年,又有哪些收获?

审美居先 为书法教育添砖加瓦

2021年初春,记者来到陈振濂的工作室。满满当当的书柜,各式各样的印章……室内处处散发着墨香。

“谈到书法,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门小众艺术,其实它不仅仅关乎风花雪月。它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贴得很近,因为汉字人人都要写。”谈到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公益项目,陈振濂说,向大众普及书法艺术,有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书法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蒲公英’做培训,每一期都会遇到很多新朋友,想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大众了解汉字文化、培养审美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实际上,这样的需求在10年前就已经凸显。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书法进课堂”的明确要求。但是,书法老师短缺,是基层一线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比如寄来感谢信的那曲老师欧阳晓敏,本职是数学老师,因为个人喜爱书法,小时候也学过一段时间,学校就让她兼授书法课。”“蒲公英计划”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西藏如比县第三小学老师欧阳晓敏是“蒲公英计划”的那曲学员之一,日前她向专门写来一封感谢信

除了师资短缺,固有的习字观,也对书法美育产生了影响。“现在家长让孩子学书法,多半会去书店里找字帖,并倾向于找那些修得光光整整的碑帖,每一个笔画都清清楚楚。”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林如博士拿出颜真卿的字帖《麻姑仙坛记》举例说,“那些修过的碑帖,卖得非常好,而原版的、我们认为有金石味的东西,却无人问津。但恰恰是那些残破和斑驳,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痕迹。”


唐 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

此外,键盘时代的到来,更让人们忽视了书写:很多人都习惯了打拼音,不注重笔画顺序,更不关心偏旁部首等构字法则。在这种情况下,推广主张审美居先的书法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法课》视频课不同书法经典作品对比讲解,点击上图查看更多视频课

“汉字是一栋建筑,汉字是一条流水,汉字是一片彩绸,汉字的空间和区割是富有美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课和美术课、音乐课一样,具备陶冶情操的作用。”陈振濂说,学会欣赏书法之美,事关五千年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蒲公英计划”倡导的是“书法育人、审美居先”书法教育理念,期待立足于传统文化,开辟出一条中华文明的滋养通道,让更多人在学习书法的同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也认为,从微观来看,书法教育对人的素养提升非常直观,字写得好不好,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门面”;从宏观来说,书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懂得欣赏汉字之美,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根和魂。

如何打开理论到实践、传统到现代、文化到化人的通道?“蒲公英”一路前行,一路摸索。

久久为功 9年培训万余名老师

书法要进课堂,教师需先“练兵”。“蒲公英计划”公益书法培训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为基础书法教育拾遗补缺。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2013年7月,“蒲公英计划”首期培训班在杭州富阳开班,从全国800多名报名者中选出134名中小学书法教师进行免费培训。


从首期杭州培训班,到新疆专区、西藏专区、雄安专区……近9年来,“蒲公英计划”形成接力,100余位大学教师、在读硕博士、书法家协会骨干等志愿者,成为“蒲公英计划”的播撒者,他们培训了全国万余名基层老师,部分边远农村地区的学员还获得了住宿和交通补贴。

为了解决书法教育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蒲公英计划”特别注重对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书法老师的专业普及和审美提升。2020年8月,“蒲公英计划”派出书法博士后元国霞、书法博士胡俊峰远赴西藏,在那曲市色尼区举办了书法培训活动,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传播交流书法艺术,与来自那曲多所学校的教师们一起学习、播撒“蒲公英”的种子。元国霞和胡俊峰在此次远赴西藏授课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讲台下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如果那曲的老师们有需要,我一定会再去为他们上课的!”胡俊峰告诉记者。

“来接受培训的老师都很兴奋。看到他们沉浸学习的状态,看到他们手持毛笔的坚定,我感觉自己写下的一横一竖,都有着千钧重。”元国霞说。

走向全国的书法课程系统培训,对当地书法老师的专业普及、审美提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前给孩子们上书法课时,主要让他们临摹帖子,‘蒲公英’的培训开阔了我的思路。”西藏拉萨市一小分校海淀小学书法教师次仁郎杰说:“老师们告诉我们,要学会审视汉字的空间和区割,并从中领会美感。后来,我在课堂上加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字的线条走势、字体结构比例关系等。讲这些新东西时,孩子们的眼神会被点亮。”

《书法课》视频课基础级主讲林如老师“颜真卿和欧阳询”线条对比示范练习,点击图片查看相关视频课

“在课堂上,老师们拿出颜真卿的宝盖头、柳公权的宝盖头、赵孟頫的宝盖头,让我们加以区分……”2014年7月,“蒲公英计划”新疆专区在乌鲁木齐开班,100名老师成为首批学员。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书法教师许波至今对培训的场景历历在目。“在新疆,能有这样一次高规格的书法专业培训非常难得,大家都很珍惜。10天时间里,我们抓住机会不停向老师提问,下课后也努力练习,为了写出满意的书法作品,每天都凌晨两三点才睡觉。”许波用“如痴如醉”来形容大家的学习状态。这次培训也让他对书法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又上了一层楼:“在以后的书法教学中,我会以增强孩子的兴趣为重点,重点提升他们欣赏经典的能力。”

杭州市大关小学的孩子在“蒲公英”式的书法课上练字

近9年来,在“蒲公英计划”中接受了培训的一线老师,也像一朵朵“蒲公英”,将书法的种子,种进更多孩子的心田——

在杭州,娃哈哈小学书法教师林美凤,把一场小学生的书法艺术展办进了中国美术学院;

在重庆,永川红旗小学书法教学负责人谭子文,帮助学校成为当地的“书法特色学校”,不少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

在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一个软笔书法兴趣班开设者阮玉平,让书法课成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特色教学 让书法的种子生根发芽

“蒲公英计划”的书法课和传统的写字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记者来到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申花校区书法社团教室,在这里,接受过“蒲公英计划”培训的老师缪来建正在为孩子们上一堂具有“蒲公英”教学特色的书法课。

杭州市大关小学的老师在“蒲公英”式的书法课上讲述汉字之美

“书法运笔里有‘藏锋’与‘露锋’两种基本方法,大家看这4张图片,哪张让你有‘锋芒毕露’的感觉?”缪来建翻开“蒲公英计划”书法公益团队编纂的《书法课》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捉迷藏的笔锋》,向孩子们提问。

仔细一看,课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4个场景:挂着冰凌柱的木板、结霜的树枝、一把完全拔出的剑、一把从剑鞘中拔出三分之一的剑。和传统教材相比,它显得有些“另类”。

孩子们凝思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缪来建频频点头,回应以赞许的笑容。


缪来建告诉记者:“以往,教材多注重技法的学习,而《书法课》把侧重点放在了对书法的审美上,让孩子们以全新的方式感受书法的魅力。”

书法社团成员、五年级女生任子琪,写得一手蚕头燕尾的端庄隶书。她说:“学习书法已经5年了,没想到书法课还能这么上,很有趣。老师把书法上的技法用图片、趣味互动的方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

为什么会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参与教材编撰的元国霞解释说:“书法教育和写字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写字有对错,而书法是研究艺术的美与丑。我们希望把书法教育变成审美教育,把汉字当做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据悉,《书法课》教材正在被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培训课堂上。


虽然已是桃李遍天下,但“蒲公英”仍在继续前行——

今年暑假,这项大型公益项目将接续推出培训项目,同时还计划推广“标准化授课”:一堂书法课40分钟,前10分钟如何引导、中间20分钟如何传授、最后10分钟怎样收尾,都将按照不同年龄听课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行科学设置、灵活调整。

“推行标准化授课,就是要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写毛笔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而在乎是否会欣赏,就像会听交响乐、会看话剧。”陈振濂解释说。

“人文荟萃的杭州作为书法高地,孕育出这朵‘蒲公英’是顺势而为。” 洪厚甜说,这一公益项目不仅响应国家关于“书法进课堂”的号召,也把以前只存在于“象牙塔”里的、书法学术层面的审美理念向大众普及,希望它能持续接力,稳扎稳打地走下去。

【记者张彧手记——艺术有温度 】

一笔一墨间,自见方圆。

书法家以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或多或少带着艺术家的疏离感。可自今年初以来,我们组织了多场“留浙迎春 福至万家”的活动,也遇到了很多“蒲公英计划”团队的书法家。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疏离与“沟壑”,他们会与外来务工者唠家常,也会和孩子们说动漫,亦愿和我们谈起时事民生。面对一切亲近书法的行为,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倾囊相授。

我们也曾向陈振濂请教这种“反差感”从何而来?他笑而不答,却说了一个故事:一名出租车司机送一名视力障碍者回家,到了目的地不收车钱。司机说:“我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接着,一位穿西装的大叔上了车,抵达目的地后,他把视力障碍者的车费一起付了,并对司机说:“我也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陈振濂把这个故事写成《“我不伟大”之道德接力》,并特意放进了自己的书法展,主题叫做“社会责任”。

在他看来,现代的书法家早已不再“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在对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关系做一个定位——做一个自娱自乐的爱好者,工余陶冶性情,这是一种定位;靠书法出名、卖字赚钱,也是一种定位。

而“蒲公英计划”团队对自己的定位很务实:当一个接地气的书法家,当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让书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采访时,一位曾数次前往边远地区支教的书法博士说,书法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它:“我无法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对时代发展负有责任,这是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

这样的自觉无疑是带有温度的:我们在海拔最高的讲台上,看到了书法家们备着蓝色氧气袋授课的身影;我们在开学第一天的小学课堂里,听到了一线书法老师和孩子们关于书法之美的对话;我们在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发室里,看到了书法家们为耄耋老人挥毫泼墨……

从欧阳晓敏字字情真的千里来信中,从基层老师求知若渴的热切眼神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蒲公英”,播撒的不仅仅是书法技法的种子,它还将给更多人带去生命的温暖、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