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就在于出新。今人画得跟唐、宋一样,尽管精妙绝伦,其意义就不大了。就算你作品的水平与古代人一样高,那古人作品还比你多一份历史沧桑感呢。艺术与科学的相同点,就在于发现。找到一个课题很难,要做好则更难。

我的“重彩”、“积彩”、“大开大合”、“打破山水与花鸟画的边界”等几个研究就是在探索花鸟画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但是一个课题的提出和实践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会成功。我不会轻易放开这些探索,这也不符合我的个性。至于今后还会不会有新的尝试,现在还为时过早。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看积累和悟性。

作品就像人一样,个性不同,面目不同,语言不同,习惯不同,没有一个完全与别人相同的人,所以不必探讨。画家作品具有个人面貌特征那是起码的要求。当然一个画家的作品风格形成后,就必然形成一个个人符号。这作为创造已经足够了。至于个人再突破的问题,这与个人才情、学识的深浅有关,能突破自己最好,不能突破也很好,历代大家哪个不是以个人符号光耀美术史的?要看对整个美术史的贡献。事物总是相对的,一个画家成功了,同时,他的作品符号也就固定下来了,这是好事。

吴昌硕作品是我继《芥子园画谱》后的主要学习范本。无论是吴昌硕、齐白石还是黄宾虹,我主要学习的还是他们的技法。而气息只能感受,学不了的,各人有各人的气息,硬学学不到手。古人作品对我来说就是一条“渡船”,借以“过河”,过了河就要扔掉了。没有人会帮我走路,路只能靠自己走,走好走坏,好歹是咱自己走过来的。

西方抽象艺术最早是受东方艺术影响的。西方艺术是重写实,讲求科学、客观,完全忠于描绘对象。因此抽象思维是缺失的。二十世纪以后发现东方艺术的心象思维更具有揭示艺术与人性本质的优点,才逐渐开始走向抽象艺术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抽象艺术对人性本质的表达更多一些,更具自主性、甚至有时完全变成了一种欲望的渲泄。因此西方抽象艺术所表达的不全是文化内涵。

中国艺术的抽象表达始终掌控在理性的范畴中有计划地来作出表达,中国书法与徐青藤的作品,可谓是中国画抽象艺术的代表,但他作品中的抽象性仍然控制在理性之中。这正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不偏不倚。

以上配图均系吴冠南先生作品

中国有些现代抽象艺术作品,不去研究中国本身的艺术抽象意义,反而去学西方手段,有点不跟老师学,反跟学生学的味道。抽象不仅仅是表象,重要的是意识,再说作品效果照搬西方,也不是个事呀!意义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简介:

吴冠南1950年生,江苏宜兴人。1962年步入画道,初学芥子园画谱,后学吴昌硕,旁涉黄宾虹、齐白石。精于写意花鸟画。数十年来在各种媒体发表大量作品及论文和多次参加大型学术提名展、双年展。如今致力于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拓展与创新。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