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
我以前的工作单位,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建筑公司,在西溪河下开了家分部,专门经营建筑构件。有一次我去那里看一位同事,不经意看见了一扇门,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杭州大学中文系”,我心头略一惊,眼睛一亮,不由自主地走到大门边。只见里面芳草茵茵,野卉盛开,在阳光照耀下,煞是好看。我不敢进门,是不愿惊扰这学术圣地呢,还是因自卑而不敢触碰这高不可及的殿堂?现已回忆不清了。我只是隔着篱笆轻轻摘了一片草叶,放在衣兜里,默默地走了。
初进杭大二幅
此前,我还当过搬运工人。在下城区运输一队,主要的工种就是拉大板车。这大板车就是专运载钢材的,有三四米长,用的是飞机或卡车的轮胎,能承受五吨以上的货物。杭州艮山门打铁关,是金属仓库。钢管、钢筋、钢锭…,要从半山的“杭钢”,运到金属仓库,从仓库运到南星桥、卖鱼桥,通过火车与轮船运往各地。装、运、卸,当时还是靠板车和人工。我们,就是吃这碗饭的“苦力”。运上运下都是极其危险的,稍一不慎,就会被滚动的钢管压断手指、手臂。工友中,十之八九都是断指人。今天我伸出手来看看十个指头还在,还能够写写字,算是相当幸运了。当时,我写过一篇小文,叫《车前草》(听说是一种中药),我们就是大板车前面的小草,千斤重量碾压过去,只要还没压死,就又顽强地挺立了起来。
初试
七七年初,听说可以高考了,我们这些差点被压死的小草,又开始抬起头来。
其时我已离开运输队,在红旗建筑公司和下城区光辉印铁厂从事美工设计,当时印铁厂希望我考美术学院,因为“对口”。
有一位在运输队和我同拉一辆板车的老兄叫任道斌,当时也开始复习迎考。道斌兄帮我干了许多电工活,我问何以为谢?他说,一刀稿纸,即可。我在下城区报道组为浙报杭报写新闻稿,有稿纸可以领取,于是,我也就常常拿些稿纸“接济”他。数月后,北京喜讯传来,道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他说,你的稿纸让我抄录了很多学术资料,真正派上了用场。我祝贺他,越过本科直接考上了研究生,同时,也有点愕然和惭愧。但细想,即使去考研,也必定是名落孙山,一个初中生,毕竟是不能够与道斌这老高三的优等生相提并论的。道斌后来在中国美院任教,是美术史的知名学者,我从浙大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多年后,当年的板车兄弟又站到了一条战线。
在印铁厂,我设计了许多糖果、饼干、茶叶罐,曾风靡一时。报考美术学院,也的确是情理之中的事。先是“初试”,交一件平时的“作品”即可,于是我拿起自己比较得意的“金猴饼干”的画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兴冲冲地到了浙江美院。初试老师打开画稿,端详了几分钟,又与其它考官耳语一番,便和蔼而干脆地说,你的画和我们美院不对路,我们没法教你。得,淘汰了。初试未捷身先“死”。
后来才知道,七七年考美院,几万人才能录取一个啊,那年录取的个个都是“旷世英才”。
曾准备考美院
印铁厂的领导并没有因为我的失利而劝我退出高考,反而鼓励我再考,考什么都行,只要考上,每月工资照发。这当然是当时政策允许的,因为我的知青生涯加上务工,工龄已然“达标”,但对于厂方的大度,我是由衷感激的。于是,我向“杭大中文系”这个曾经的心灵家园进发,因为语言学也同样是我的爱好。不知听了什么人的言论:文学是不必在大学里学的,但语言就不同。
路与鲨
七七年高考的作文题,是《路》。我一见题目就信心满满。刚刚在某刊物上见过一首诗:路,像一条忠实的录音带,录下了走路人的脚步和谈笑风生……循此思路,我演绎了一篇既有思想有不乏文采的散文。早早交了上去,见监考老师互相传看,颇有肯定的笑容。我十分放心地离开了教室。
但结果下来,是没有结果。七七年高考,仍要讲“成分”,因为我父亲并未“解放”而不容置疑地将我划入了“另册”。
七八年高考政策有转,且两次高考相隔也不远,于是我再次鼓起“剩勇”,发起了第二次攻坚。我从未上过一天的高中,当时初中甚至没有化学课,为了补缺,我买来了所有高中的课本,死命地啃。数学不懂,就向同学的哥哥,杭大数学系的高材生蒋绍忠请教,硬是将立体几何等内容啃了下来。
78年第一次去北京,为印铁厂办事
难忘慈母,在炎热的气候里,每天两碗绿豆汤,端到我和一起复习的好友文星手里,让我们感觉干劲倍增。我和文星采取的是面对面答问或检验,这样随时纠错,记得还特别牢。后来学古典文献学,才知道这种办法古人早已在用,叫“校雠”。那个“雠”,就是两只鸟在互相叫。
七八年夏季的某一天,高考结束一个多月吧,忽然家门被一阵急切敲击,开门只见一位头发斑白的先生,头一句话就说:你被杭大中文系录取了!这位第一个来报喜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古代文学教授徐朔方先生!
尘埃基本落定,我并没有放下厂里的工作。而此时有一个我设计的百花糖果铁盒,因为订货单位要求高,需要我们去技术水平更好的厦门印铁厂制版,于是王厂长就率我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车上,让我惊异的是,王厂长有“一目十行”的本领,半个白天加一个晚上,他竟将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四本全部读完!这让我理解他鼓动我高考的原因了:都是爱读书的人哪!
78年入学前在厦门出差
在厦门鼓浪屿,忙完了工作,该厂的师傅请我们吃可口的地方菜:菠萝炒牛肉片。后来。我们来到了蓝汪汪的海边,再后来,就有了这样一首诗:
《鹭岛》
1978年高考结束赴厦门,在鼓浪屿海面游泳,
遇一小鲨,同游一程。
鹭岛,我来了
但你只是想象中的仙禽
琴岛,我来了
但琴声早已在心中飞升
椰风习习,百卉芳菲而无名
骄阳熠熠,八角馥郁而轻盈
人啊那么美艳
水哦多么清泠
还看什么,还等什么
不如
一头扎进大海
胜过迷恋于画意诗情
让皮肤自己涂抹蓝色
让咸味渗透毛孔深层
19世纪的楼宇渐渐远去
乐声已不辨西洋和南音
双臂划开的涟漪
是无限远去的笑纹
你是谁
为何时时触碰我的腰肢
好似在探究是否还聘婷
呵呵
这是鲨鱼的吻
我一转身便见到她凝视的眼神
大海中人与鲨的相遇
互相看到了善良与真诚
她的时时触碰让我惊奇
我的和颜悦色使她安心
我的每一个细胞活跃起来
借助海浪
和她的细胞交谈得很清纯
暮色西斜,我不能耽于
过远的游程
大洋深浩,鲨悠然游去
她有更美妙的远征
一年前的地球
鱼儿就已是大海的精灵
人
只是鱼的一部分忘却的基因
这浩瀚而深沉的偶遇
让我心存
一份永恒的情
这也是我上大学后,在同寝室的同学面前,朗诵的第一首诗。虽然上面已经是近年修改过的版本,但心绪、内容、情调完全是当时闻知高考录取后的真实写照。与小鲨的和谐相处,让我体会了一次“天人合一”的感觉,但的确是一次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