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 “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 。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八十七神仙卷》 佚名 30x290cm 绢本白描  徐悲鸿纪念馆藏

关注美术名家课堂微信公众号

回复“八十七神仙卷”可领取高清大图

       该卷属于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画面主体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画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七段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10米。年湮世远的绢画,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往往一个轻巧的动作,甚至是众人的呼吸都有可能对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八十七神仙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吴道子(约685-758),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在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


      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

      画中所表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

       画面上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光环的是三帝,身着武装的是神将,另有十名男仙,六十七名女仙。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

       画中按道教的神仙理想,以不同的比例表现人物重要程度,如其中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画作者用刚中有柔,遒劲潇洒的线条描绘了一幅风动云飘的神仙境界。 
      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

      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 “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八十七神仙卷》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和离时于空的一大杰作。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

       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如今,《八十七神仙卷》仍像是一个未解之谜,它无款无印,也没有在美术史上有流传记载。此卷年代仍有争议,几位大家都有各自观点:

  • 徐悲鸿认为其为盛唐吴道子所作;
  • 谢稚柳、张大千认为此为晚唐作品;
  • 黄苗子认为是宋代作品,略晚于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 杨仁恺也认为是宋时所作,但是《朝元仙仗图》的摹本;
  •  徐邦达的观点则是南宋所作。

        虽争议颇多,但《八十七神仙卷》仍属绘画史上的一流作品。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和珍惜悲鸿对它们的深情厚爱,徐悲鸿太太廖静文将它们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其中最使悲鸿激动,为之神魂颠倒的,是距今千年历史的《八十七神仙卷 》。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免费课程学习

美术名家课堂

服务项目:美术视频教学、名家约课、名家直播、美术热点等

官方网站www.msmjkt.com

联系方式:0571-85310917

商务合作:0571-85310901

联系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文化产业大楼2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