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教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致力于大学书法高等教育和书法学学科建设开始,到近十年以“蒲公英”计划介入初等教育,以《书法美育》、尤其是八册教材《书法课》的设置“启蒙”“入门”“基础”“提升”四个阶段,形成了有创新探索意义的第一代成果。

寻找确切的“书法”的艺术含义
旗帜鲜明地拒绝江湖杂耍式的“江湖体”,澄清“丑书”“俗书”的准确定义。从学术上厘清它们与真正的书法创新的边界;寻找确切的“书法”的艺术含义。


好大王碑/ 江湖体书法

“书法”的假像、误解与谬见

(1)假像:

学书法、学写字技术,学毛笔字,就是学书法?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的人,只要会写字,人人都可以而且有资格争当或自诩书法家?其实,95%只是属于写毛笔字者、或初级书法爱好者。
【认识】学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学写字技术,而是学习一门有科学规范的,需要终生投入的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专业。
 

(2)误解:

◆会写字;

◆会用钢笔写汉字;

◆会拿毛笔写汉字;

◆会写汉字书法(有一定的篆隶行草临帖技术);

◆会进行书法艺术创作?
【症结】这是五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如果混为一谈,必然导致张冠李戴、鱼目混珠、指鹿为马、驴头不对马嘴。
 

(3)谬见

▲只是端正恭谨写标准汉字,不临法帖,不研究丰富多变的笔法,只局限于私塾仿字描红,不区分“字”与“书”,难道就一定是书法?

▲认真临帖,欧褚颜柳,千字一面千篇一律的入门习楷,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难道也即是书法?
【学技巧/学风格/学历史/学经典】广取名碑法帖:篆隶楷草、钟张二王,南帖北碑,欧虞褚薛,颠张醉素,苏黄米蔡,面对的应该是一个浩瀚博大的书法艺术王国和绚丽多彩的笔墨世界

颜真卿的不同风格

书法学习的第一目标:审美

只要把书法学习的第一目标首先放在审美,把书法学习看作是“美育”的一环,以及在“美育”基础之上的专业艺术学科式教育,才能找到当下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键盘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书法的真正含义。

于书法而言,{书写技能学习}和{书法审美艺术学习},本来是同一个书写汉字的出发点,但是它的目标却截然相反。前者取代文字语义传播的印刷术,书写上追求实用的布如算子千篇一律,以易于识读为准。后者则以书法艺术美和汉字书写美作为表现载体,强调人性的投射、抒情、写意、形式美表达的多样性。它的最高要求,是每件书法作品必须拥有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尽可能的艺术创造性。
【最高境界】

1)挑战自我极限:“一作一面貌”,“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2)“三不同”: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自己昨日同。

县域基层书法学习者需把握住几个质点

(1)学写字还是学书法?这是一个最容易混淆的认知立场和观念问题。表面上看,它们之间的出发点一样;但目标却完全不同,很可能会是南辕北辙,甚至自相矛盾。今日的纷争,即起于此。

(2)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其古往今来十分成熟周到的科学规定性,先要尊重它、敬畏它,而后循序渐进地学会掌握它。

(3)古代书法经典是客观存在,是今人最根本的依靠。所以对三千年的各种书法样式,在艺术审美上要广收博取。当务之急是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书法经典知识链和审美价值链,不自我封闭,不做井底之蛙。也许学的可能先只是“楷书”,但看的却要是全书法,体验篆隶楷草的各尽其美一一一即使现在学的是欧体《九成宫》,关注的却可以是张旭怀素或《大盂鼎》《石鼓文》,这就是“审美居先”一一审美的步子要远远走在实际技能的前面。

(4)建立书写技能的科学性规范与审美想象力培养的双重指标。鼓励学“楷”而言“草”,学“行”而寻“篆”。开拓眼界,举一反三。比如,基本笔法原则之上的灵活运用;经典名作的笔势字势体势的个性特征。更可以引导发现碑刻的“剥蚀之美”和明清大草的“涨墨之美”等特殊艺术表现效果。关注古代“金石气”“书卷气”的书法审美形态所指。

(5)专攻一体与兼容并蓄。基层县域学习书法,因了学习资源和眼界、环境催化的作用都有限,所以“专攻一体”是十分需要的。但要把“手”的审美和“眼”的审美分开。“手“(技能)是先须反复熟练某一家的一招一式以求取法固化稳定,“眼”却要广存博取,知道自己书法技术学习类型之外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一一立足脚下(具体的某一碑帖)

一一心怀天下(古代所有的包罗万象的书法经典)

学习的三项指标

《书法美育》和“审美居先”的学习,在县域范围层面上,每个参与者不管是兴趣爱好者还是专门学习者,都要有三项指标:

(1)看得懂

(2)讲得透

(3)写得好

【看得懂】是第一(做一个优质追随者)。

【讲得透】是第二(做一个优秀的传播者)。

【写得好】才是第三(大多数人会自如地写书法,有体验;少部分人成为有造诣的书法家)。
首先,努力成为以古典书法艺术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说者、推广者、引领者;而不仅仅是技艺传授者。技艺传授很重要,但它是出发点,而不是专业目标。换言之,我们不培养大面积的专业“书法家”(事实上也不可能);但培养大批分布在全社会各阶层的有技能修养的书法爱好者,却是“美育”的理想状态。

依靠有意志力的坚持,成为有智慧的传播者讲解者推广者,随着在书法经典中浸淫日久,逐渐会成长为专家,日积月累,又有机遇相加持,必然有可能华丽转身,成为知名书法家;有望跨出县市省,在全国崭露头角。但这是个案,不是我们推广“书法美育”必须完成的直接工作目标。站在县域立场上,我们更希望的是打造一支以弘扬书法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的人才阶层和有形的志愿者队伍。它覆盖全社会,是面向大众的。对古老的汉字书法艺术而言,它应该是“老树新花”,是传统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从作为文化基层的县域(含县城、街区、乡镇和村组)开始。“书法美育”,正是其中有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