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出生于桂林,山清水秀的地貌,仿佛也酝酿了一种魔力,召唤着年幼的张伟平追随老师学习画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80年,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招收四个山水本科生,一直有着良好写生山水基础的张伟平脱颖而出,成为四位幸运儿中的一个,由此正式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张伟平回忆:当时进校后,孔仲起老师曾和我说,“当时在要不要招收你的问题上与其他老师讨论了很久,因为其他三位均是名师的学生,只有你一个人是在桂林‘自然生长’的。如今看来,我们没招错。”之后,张伟平读研究生,导师是童中焘,童中焘对于画法、画理有很深的研究,这一课题是非常宽阔的。”师傅领进门后,张伟平也展开了自己对于中国画本质、画法的研究……
  对中国画几十年的浸润与研究,张伟平不断探索中国画的本质以及传承的意义、方式与方法,就这些研究课题,张伟平与我们展开了一次学术上的对话,我们做了精彩摘录。
  展示生命,
  也就是“意境”

  黄宾虹先生这样评述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
  从前人存留下来的大量画论我们会很清晰地感应到一条主线,即对画的品评标准全部都与人的品格、情态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画是一个直接关注生命状态、运用笔墨来显现画家不同性格、境界的生命特质的画种,是一个在提倡“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基础上,具有生命超越形式的画种。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在表现方法的选择上,渐渐地采用了一种能够最大提升生命自在力,且最少被物质因素约束的表现技法,这就是“笔墨”。所以,“笔墨”是与中国画家的生命状态密切相连的中国画技法。
  我想,中国画的“本质”,就是通过运用笔墨特性,显现生命要求,也就是“意境”。这一凝聚了东方文化内涵,并经由历代名家成功运用笔墨形式而显现出来,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具有东方文化智慧的画种,因其与生命状态直接关联,为历代中国人所喜爱,其本质属性从未变更过。

张伟平 禅林云雾

张伟平 禅林云雾

  “本质”与
  个体画家的关系

  中国画是一个以呵护生命、关注生命本质的提升为目的的画种,因此其生命显现的多层次就直接反映在对画的品鉴上,也就有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区别,也可以说历代评论家看画赏画,是带有自我生命体验的。既然中国画显现的是人与自然相融相合之道,那么可进一步推知,它产生的力量一定是正能量,一定与生命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神、妙、能、逸各品都如此。这是由中国画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道”。
  因为“术业有专攻”的原因,不同画家在建构自己的绘画体格时,不可能对大自然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应,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绘画专业知识或经验的缺失,如黄公望擅造疏简飘逸的画境,吴镇擅造浑厚朴实的画境。但如果不承认这一差别性,画家就很容易误将一己之见凌驾于中国画本质之上。
  对中国画本质的认识有大缺失或误判的画家,如果仅凭表象就要对中国画这座艺术圣殿下判语,结果会令人哗然。这好比一个佛教徒走进曲阜,看到孔庙的建筑,如果仅凭里面类似佛教建筑的表象,很容易就会给它下一个“这是佛教寺庙”的结论。所以,对中国画本质的认定很难统一,只能各人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层面去感应,并作出判断。虽是“各作判断”,但并不等于它没有核心,没有主体。相信这个体格宏大、将画家之性融入大自然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画,仍将续写其千年之辉煌。
  什么是
  “画法”与“画理”

  在探讨什么是“画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简单说来,“法”是我们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我们都知道,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而在选择何种方法之前,一定要先明“理”,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用错方法而不达目的。跟随此逻辑作一思考,我们就能总结出什么是“画法”了。所谓画法,就是先明画理,然后按理结成画体的“依理而行”的方式。中国画是以“笔墨”来“结体”的,所以其“画法”蕴含的“画理”必然地反映出运笔运墨的基本特性及组构规律。我们可以在古代经典名作中找到大量成功地运用这种笔墨特性的范例。
  一般来说,“画理”与“画法”是不能相背离的,如果出现背离,就会造成障碍,学习者会停滞不前。说明学习者对两者的理解有了偏差,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深探“画理”,而深探“画理”又需要更深层次的“笔墨知识”,它们大都蕴含在经典名作中。因此,追本溯源,最后落在了对经典名作的理解和取法上。但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取法经典必须得法。此时,“明师”的指点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小结一下,以上论述表明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学习“画法”需要首先理解“画理”,而“画理”蕴含在经典“画体”中,如果学习者自身没有能力从中悟化出“画理”,就只能借“明师”之力。只有“理”与“法”相融相合了,结出的“画体”才能更加的圆融自然和有感染力。
  为什么要
  学习“画法”

  当涉及到中国画的造形、造境的问题时“画法”才会出现,如果只醉心于塑造画中的物体形象,而忘记了这个画中之体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就不能称为纯粹的中国画画法。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所显现的长披麻皴画法,并不是单纯为了表现富春江畔的物质山体而创造的,而是一个与黄公望的生命信息相吻合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经典的长披麻皴画法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显示画家个人技能的与众不同,从而宣示出自我个性,更不是要凌驾于这些山石之上,证明出画家为所欲为的、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是要在这些笔墨构筑的天地中愉悦自己的本性,显现自己的内在精神,让“本我”有一个笔墨的体现。
  所以学习者必须能够察觉出古代大师是如何有序地安排笔墨,形成各种体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理性认知的领域。我们如果依然凭感觉去学习运笔运墨,就很难明白“笔墨”的规律,画面也会随之流于混乱,我们称之为不得法,或不得要领。相反,如果我们能从理性认知的角度去解读古代大师的笔墨排序方式,其中各种体态的笔墨构筑理念和方式将逐层显现,并会通过每个学习者的不断实践而被逐步掌握。学习者只要按照这种方法去探索、努力,长久坚持下来就能树立正确的中国画“造形”理念,接着就能按照正确的“造形”理念结成“笔墨体”,以上也就是中国画“画法”的最基本的运行模式。
  后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张伟平多年来履行“师者”的职责,没有艺术家的功名利禄,抛却现在浮躁之风,他一心安静治学,“理”“法”兼修,向山水画高峰不断探索,也在问道的过程中,收获成就自我,成为当代实力派大家的标杆人物。
  撰稿整理 李静洁(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张伟平:中国画的本质是展示生命

[人物名片]
  张伟平,1955年生,广西桂林永福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获教授职称。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理事,浙江中国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
  出版有:《写意山水入门》、《教学范画丛书·中国山水画》、《当代中国画名家技法·张伟平山水画》、《名师讲座系列丛书·意笔山水教学讲座——山中有我》、《中国画艺术年鉴·张伟平》等专著。
  主编:《世界美术工作室·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工作室》、《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树法上册、石法下册)(该书荣获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富春山居图技法析览》、《溪山行旅图技法析览》、《庐山高技法析览》等技法书。
  多次在《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等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